-
-
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刘飞教授应AAS邀请推出精品网课火山喷发作为地球系统的一种自然强迫,能在不同的时空尺度影响气候的变化。历史时期火山活动的研究能够为我们理解历史气候、评估数值模型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科学评估平流层地球工程的气候效应提供参考。作为研究气候历史的重要因子,近年来火山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不仅为人类社会抵制全球变暖提供新的手段,也为我们评估数值模型性能提供新的视角。 我实验室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刘飞教授团队曾应邀在《大气科学进展》Adv. Atmos. Sci.发表News&Views文章,题目为“Coul2021.02.05
-
-
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揭示了季风期间华南典型降水区云-降水过程大尺度动力、热力和水汽结构特征每年的5-6月是南海季风影响华南的活跃阶段,但南海季风爆发前、爆发时和爆发后的云和降水过程及相应的大气结构特征都不一样。云-降水物理过程能够实现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大尺度的动力、热力和水汽场,大气的动力、热力和水汽场又能反过来影响大气云-降水过程。华南是东亚夏季风的重要影响区,南海夏季风是东亚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取华南典型降水区以研究南海季风影响下不同降水过程的大气结构演变,有助于更进一步认识季风云-降水的物理2021.02.04
-
-
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李庆祥教授:新数据集显示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上个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变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估全球温度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基准数据集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但是由于高纬度地区观测资料的匮乏,数据集的数据覆盖率较低,时间长度也较短,这些不足使基准数据集无法全面地评估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的变化。特别是在近期的全球“增暖停滞”讨论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质疑全球基准温度数据集的覆盖率不足导致了对该段时期全球温度变暖趋势的低估。因此,研发2021.02.03
-
-
Nature上发表!我实验室合作研究表明城市网络化功能韧性在疫情管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从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同举措中学到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推动着世界应对巨灾模式的变革。许多城市对其管理和运行方式进行了全面反思。他们应加强管理能力和卫生保健系统,改善沟通方式,在当地获取更多的粮食、商品和服务,更加尊重自然和消除不平等。在所有的措施中,加强和扩展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网络化功能韧性是最重要的,这使城市更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大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等危机。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建立起来的纽带,城市才能在灾难来袭时更快采取应对措施,并有能2021.02.02
-
-
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揭示了亚洲对流层冬季温度的年代际增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标志着东亚夏季风的开始。针对1993年至1994年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经历了显著年代际提早的现象,已有一些研究从外强迫如海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但缺乏从大气内部的热力机制角度对亚洲季风区对流层温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提早的影响及其与海温的关联的认识,因此深入研究亚洲季风区冬春季对流层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的联系、相关机制以及与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增暖的影响等问题,对全面认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2021.01.29
-
-
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利用镤231、钍230分布特征与调整机理研究在重建太平洋经向环流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大洋经向环流在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调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洋经向环流,有助于厘清海洋在地球气候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过去数十年里,科学家开发出诸多的化学示踪剂对大洋经向环流的形态进行还原,但其中仅有沉积物的231Pa/230Th比值被认为能够对经向环流的强度提供有效约束。尽管基于沉积物中的231Pa/230Th比值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太平洋的深海环流、海底地质以及其表层的生态系统结构过于复杂,其231Pa/230Th比值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因此,2021.01.28
-
-
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揭示斑马鱼发育过程肠道微生物生态演替调控机制阐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随宿主发育的生态演替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为揭示环境调控和宿主发育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生态演替的调控机制,我实验室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通过对斑马鱼孵化和饲养环境的控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和演替进行了系统研究。 创新团队开展的上述研究证实了其核心科学假说,即宿主发育在调控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局限于环境效应,主要受宿主遗传、免疫、肠道营养与生态位等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发2021.01.28
-
-
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定量揭示华南海岸夜间对流触发和维持的多尺度机制影响华南海岸夜间对流的触发和维持因素众多,包括季风环流、海洋边界层急流、海陆差异、沿海地形、冷池等,涉及大、中、小多种尺度及其相互作用,其机制复杂多样。我实验室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以2018年6月21日发生在汕尾附近一次夜发对流为例,利用观测和云分辨模式定量地揭示华南海岸夜间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多尺度因子的相对贡献。 南海上的边界层急流(MBLJ)是季风在天气尺度上的重要载体,它的风速风向演变在动力和热力上能显著影响海岸对流的触发和发展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