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空间(站)看地球看海洋吕达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气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大气科学、日地科学与空间对地观测基础与重大科学应用研究。曾任第八届IAMAS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执委,国际辐射委员会(IRC)委员,国际中层大气委员会(ICMA)委员,国际日地物理学会(SCOSTEP)学术委员,《Adv. Atmos. Sci.》主编。先后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载人空间站及其应用专家,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咨询专家组专家等。近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全大气系统感知领域前沿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研究,探索发展地球系统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2020.10.07
-
-
西北太平洋海洋气溶胶中铁的来源研究郑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城市和海洋环境中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0年于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2000-2010年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作,2010年引进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项,参与中英合作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基金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已发表SCI论文约138篇,引用6000多次,目前任国际全球大气化学(IGAC)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质燃烧协会(IBBI)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GU)会议委员会委员。2020.10.07
-
-
The contribution of boreal spring South Pacific aumospheric variability to the EI Niño occurrence张人禾教授,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副校长。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揭示厄尔尼诺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提出热带海气耦合波、海洋非线性温度平流、热带太平洋异常风等因素在厄尔尼诺发生和演变中的作用,提出土壤湿度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指出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变化在高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利用海洋Argo资料有效改进中国短期气候业务预测技巧等。目前张人禾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学等。2020.09.19
-
-
海洋环境保障与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宋君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值天气预报与高性能计算专家。曾担任银河/天河系高性能计算机副总设计师,国家863主题专家组成员。主持突破制约数值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系列关键技术,解决数值天气预报利用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高效并行计算难题。负责完成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十多项。宋君强院士负责研制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先后在多个单位投入业务运行,预报产品成为各级气象保障单位日常天气会商、预报保障的基本依据,在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09.19
-
-
区域气候模式研发和应用介绍张冬峰,博士,山西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在使用区域气候模式方面经验丰富,先后从事过模式陆气耦合、海气耦合等研发工作,对气溶胶、土地利用以及温室气体等对气候变化的作用进行过系列模拟研究。2020.09.11
-
-
微波超视距及大气波导反演赵小峰老师长期从事大气海洋遥感反演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变分同化、优化算法、数值模拟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雷达回波资料反演大气波导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水声传播领域,独立开发的非局地边界抛物方程传播模式及其伴随模式程序包NLBCPE被收录到Ocean Acoustics Library [http://oalib.hlsresearch.com/PE/index.html]。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江苏省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和军队科研项目多项。先后获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二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0.08.11
-
-
海洋工程地质勘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担任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海洋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分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海洋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地质勘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地质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客座主编、《工程地质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委、第二届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海洋工程地质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2项。在研项目: 1.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的原位测试装置,首席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内孤立波对南海水合物试采区海底面稳定性影响研究,首席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观测设备研制,首席 4.中央军委军民融合项目:滩浅海工程地质环境快速探测平台研发,首席2020.07.16
-
-
“粤港澳大湾区极端气象灾害链硏究”论坛(第一期)2020.06.24
-
-
海陆下垫面差异影响登陆台风风场及降水场结构的物理机制2020.01.06
-
-
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印度洋海洋环境的影响2019.12.27
-
-
始新世硫循环(The Eocene Sulfur Cycle)姚炜琪,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10-2014年),随后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攻读硕士(2014-2015年)和博士(2015-2019年),在Ulrich G. Wortmann教授的地球生物同位素实验室从事海洋硫酸盐系统的研究,主要关注海水和硫酸盐沉积(重晶石等)中稳定同位素(主要是硫、氧同位素)在海洋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实验和地球系统数值模型,重建各个地质时间维度的全球海洋硫循环(通量与同位素),和相关的其他化学元素(如碳、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着力于探索包含古海洋、古气候、以及当下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缺氧等热点问题。博士期间在Scienc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Chemical Geology等国际权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出版外文专著两章节,担任多个国际海洋学和地质学主流期刊的审稿人。2019.11.27
-
-
地幔不均一性研究:来自西南印度洋脊玄武岩的证据欧权,2012年9月至201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从事青藏高原碰撞后岩浆岩岩石成因与高原隆升相关的研究工作,2017年7月获得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随后到中南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参与了合作导师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并以此开展了南岭地区与稀有金属矿产相关岩浆岩的研究工作。先后在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等国际SC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10余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多个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资助。目前主要从事岩浆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地域包括青藏高原、华南地区、我国东海,及西南印度洋脊。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