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变化下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测减灾技术全球海洋均显示出明显的变暖趋势,中国近海海温的上升幅度和速率均超过全球平均,中国近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海洋灾害频发,以风暴潮为代表的海洋灾害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呈现了-些新特点。针对海洋灾害开展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是防范、减轻海洋水文灾害的有效手段,当前主流的风暴潮预报是采用数值模式进行模拟预测,模拟技术进入到瓶颈期。2022.06.07
-
-
海洋上边界的物质输运和扩散的数学模型及其在墨西哥湾海洋塑料模拟中的应用报告主要介绍主讲人最近的两项工作: (1) 海洋上边界层物质输运和扩散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并得到高精度科学计算模型-- 大涡模拟的结果验证。(2) 将这个数学模型应用于追踪墨西哥湾的海洋塑料追踪:塑料是海洋上层主要污染物之一-。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河流是海洋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一。传统塑料追踪模型不能区分微塑料(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和大型塑料(塑料瓶子,盖子,包装)。新的数学模型能从机理上区分微塑料和大型塑料的路径。结果显示,密西西比河流出的微塑料和大型塑料在墨西哥湾有不同的路径。这个数学模型还能应用于溢油,浮游植物等海洋颗粒物的追踪。2022.06.02
-
-
荷兰瓦登海潮汐通道体系的动力地貌模拟研究王正兵,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1979年被选派赴荷兰留学,进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1989年博士毕业后一直在著名的荷兰三角洲研究院(Deltares,2008年前为Delft Hydraulics,高级专家,60%)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教授,40%)工作。主要从事动力地貌方面的研究,在Deltares和多个知名地貌演变模型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参与了世界上多国的项目(荷兰,英国,印度,西班牙,德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比利时,中国),涉及河流、河口和海岸水动力,泥沙输送,动力地貌和环境影响等领域。其研究成果为荷兰瓦登海地区天然气开采和西斯凯尔河口航道浚深等重大项目提供了决策依据。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发起和主持了多项荷兰自然科学基金、皇家科学院基金项目,并长期与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现为中荷科学战略联盟框架下项目Coping with deltas in transition 的荷方首席科学家。已发表多篇论文,其中SCI收录的150余篇,其文章曾获得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海外奖。2022.04.21
-
-
精密重力测量与未来发展思考2022.04.19
-
-
海洋研究的态势与愿景陈大可,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学基础研究,在近海、大洋和气候领域都有重要建树。目前主要研究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大洋环流基本理论,以及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异。同时任职于多个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致力于在国家层面和国际上推动海洋与极地研究计划。2022.04.10
-
-
蓝碳的未来机遇和挑战2022.04.08
-
-
海滨裂流预警系统的研发2022.02.25
-
-
Lessons from the Past Poleward Shift of the Major Ocean Gyres under Global Warming-2022.01.25
-
-
墨西哥湾流暖涡环驱动陆架水交换的研究进展Weifeng Gordon Zhang,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终身副教授。2000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学。研究方向聚焦近岸海洋的物理和生物过程,目前主要利用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近岸流与陆架地形、河口动力和外海过程的相互作用,迄今已在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物理海洋学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2022.01.11
-
-
南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光学遥感机理、算法及应用研究周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光学和水色遥感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要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广州市重点科技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相关成果发表论文5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0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OE、AO、JGR、RSE、RS、CSR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2021.12.22
-
-
海洋光学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李彩,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物理分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海洋光学及生态环境检测/监测技术及仪器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基金、中科院科研装备及先导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广州市重点科技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相关成果申请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近20项,发表论文60多篇,获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及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1.12.22
-
-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苏纪兰,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科学院士外籍院士。1980年起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所长、名誉所长。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已承担多个国家咨询项目,为我国海洋科学今后发展及近海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政策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国家海洋局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