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门户
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 社会服务
  • 仪器共享平台
  • 海洋数据中心
  • 海洋生物资源库
  • 海洋遥感大数据信息
    服务与决策中心
  • oa办公系统
  • 公务邮箱
  •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自主立项管理系统
  •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快速采购平台
  • 采购竞价网
  • 试剂耗材采购平台
  • 网站后台管理入口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 科研公告
  • 学术活动
  • 学术期刊(OLAR)
研究进展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在北极航道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来源:南方海洋实验室
2021.07.15
1248
分享到:

北极航道连接东北亚、欧洲和北美三大经济圈,是距离最短的海上贸易通道,其开通可为国际海运节省大量经济和时间成本,进而影响世界经济贸易的格局。随着全球气候快速变化,夏季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少,北极航道的商业开发成为可能。受海冰厚度遥感观测能力所限,卫星遥感数据仅提供冻结期海冰厚度观测。因此,利用单一卫星遥感冰厚数据无法准确估算北极航道主要通航窗口(夏季)的适航性。此外,此前的北极航道研究大多采用月平均海冰数据,无法捕捉由天气过程引起的短期海冰变化对航运的影响。

基于全季节覆盖的逐日北极海冰再分析数据集CMST,并考虑不同抗冰等级船只(OW船和PC6船),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系统评估了2011-2016年商船的逐日最优航线、通航耗时,并分析得到了不同年份北极航道的关键通航窗口期。研究揭示了当前冰情背景下,北极航线开通的年际差异。在2013年,由于极端冰情堵塞航道,普通商船(OW船)在东北航道的通航窗口期仅为47天,比2011-2016年的平均值偏少45%。在2011和2015年,普通商船在东北航道则拥有较长的通航窗口期,分别为103天和107天;具有一定破冰能力商船(PC6船)的最长通航窗口期则发生在2011年,超过200天。进一步研究表明,影响航线开通的关键区域为位于东北航道的维利基茨基海峡(拉普捷夫海部分)和东西伯利亚海以及位于西北航道的加拿大群岛区和波弗特海。研究结果考虑了逐日夏季北极海冰厚度,提供了高时间精度的北极航道适航性评估,与实际航运情况更为契合,为北极航道的实时预报系统发展提供参考。

图1 利用ATAM模型计算得到2011-2016年普通商船和具有一定破冰能力商船的北极最优航行线路

研究成果于2021年7月在期刊Remote Sensing(中科院SCI二区,影响因子4.848)上发表,题目为“Revisiting trans-Arctic maritime navigability in 2011-201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a ice thickness”。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杨清华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本科生周湘莹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博士生闵超、本科生杨逸珺等为文章的合作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经费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rs13142766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我实验室创新团队发现底栖甲藻水溶性提取物对海洋鱼类有潜在危害
下一篇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提出高空间分辨率北极湖冰春季物候制图方法
[ 返回列表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中山大学海滨红楼海琴四号
分享到
------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中山大学 珠海市人民政府 珠海市科技创新局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珠海易网
Copyright © 202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珠海)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60455号-1 技术支持:易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