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我实验室创新团队发现底栖甲藻水溶性提取物对海洋鱼类有潜在危害
来源:南方海洋实验室
2021.07.16
761
分享到:

底栖和附生甲藻广泛分布于海洋生物的表面。研究发现甲藻会产生具有生物活性和毒性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通过海洋食物链传递并累积于海洋生物体内,进而出现因人类摄入海产品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在已发现的产毒底栖甲藻中,Coolia属的微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环境中的藻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已知类别的产毒底栖甲藻,例如Fukuyoa、Gambierdiscus 、Ostreopsis、Prorocentrum 和 Amphidinium。据报道,Coolia属的微藻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藻毒素,包括Cooliatoxin、yessotoxin 和 44-methylgambierone。目前,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发现产毒甲藻的种类上,但对甲藻毒性成分组成及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有效地评估这些产毒藻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近日,我实验室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林群声讲座教授团队,研究并发布Coolia tropicalis水溶性提取物对海水青鳉鱼幼鱼行为学、生理学的影响,以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毒性效应这一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急性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0)的C. tropicalis水溶性提取物显著抑制了海水青鳉鱼幼鱼的游动活性及早期生理发育;与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在暴露后均呈现了差异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初步揭示了C. tropicalis对海水青鳉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机制。该研究丰富了新型底栖有毒藻类污染对海洋生物急性毒理学的内容,并对定量化评估有毒藻类的生态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1:C. tropicalis水溶性提取物对海水青鳉鱼幼鱼的神经发育造成影响

研究成果发表在Aquatic Toxicology (中科院SCI二区,影响因子:4.964),题目为“Toxicity effects of hydrophilic algal lysates from Coolia tropicalis on marine medaka larvae (Oryzias melastigma)”。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林群声讲座教授的博士生顾家睿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团队骨干成员梁度因副研究员和晏萌博士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林群声讲座教授为共同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tox.2021.10578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