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创新团队揭示“拐弯型”海底峡谷的地貌-沉积演化过程
来源:
2021.08.16
714
分享到:

海山等海底障碍物导致的海底峡谷拐弯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环境中。传统的海洋地质调查方法因受到地形分辨率低、取样精确度差的影响,很难对海山-浊流交互作用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海山-浊流交互作用的研究多停留在水槽模拟和计算机模拟方面,这些工作模拟了不同能量浊流在简单地质条件下遇到海底障碍时的流体动力过程。然而,这些研究不能解决海山-浊流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地貌形态重塑问题,设置的实验条件也远比实际海底环境简单。

我实验室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苏明教授于2019年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海南东部陆坡万户海山区对海山脚下的海底峡谷拐弯区展开载人深潜活动,获取了该区峡谷内部和溢岸区域的高精度海底地形数据、原位沉积物柱状样、高分辨率视频录像等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发现了溢岸区发育浊流溢岸形成的沉积物波,进一步探讨了海山-浊流的交互作用过程及地貌演化过程。研究认为,海山对浊流的反射、折射进一步增加了浊流的厚度和沉积物浓度,进而导致其侵蚀能力加强,在单向倾斜地形的影响下被折射的浊流向一侧流动侵蚀海床,进而出现海底峡谷拐弯现象。研究成果提供了沉积物浓度较稀的浊流在复杂地貌下与海山的交互过程及其地貌重塑的现实案例,为认识海山影响下的浊流发育-沉积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1 海南东部陆坡万户海山区海底峡谷精细地貌特征

图2 研究区拐弯型海底峡谷的地貌-沉积演化模式

研究成果于2021年8月在期刊Geomorphology(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4.139)上发表,题目为“Geomorphology of a bended submarine canyon in Wanhu Seamount regio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sights from manned submersible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罗坤文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苏明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经费、博士后基金、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及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169-555X(21)00310-X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