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19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泛南海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及重大灾害预测预警研究” 2022年度会议在广东省阳江市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广东省气象局梁建茵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李维京研究员和李清泉研究员、复旦大学周文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徐建军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宏利研究员、阳江市科学技术协会邹莹主席、阳江市气象局梁国锋副局长出席了会议。此外,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气象研究所、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阳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阳江市气象局、阳春市气象局、阳西县气象局和中山大学等多家单位的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及相关师生11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杨崧主持。
吴国雄院士为会议开幕致辞,作为项目合作单位负责人之一,他回顾了项目申请至启动至执行两年的不易,尤其是克服了疫情期间种种困难,在过去两年的执行期内取得了斐然成绩,并对本次年度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会议当地协办单位阳江市科学技术协会邹莹主席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欢迎与感谢,她表示阳江市一直以来致力于发挥气象乡贤作用,助力阳江气象发展,希望科研工作与地方业务应用得以结合,实现项目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紧接着,杨崧教授对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并委托中山大学魏维副教授对项目2022年度工作进展进行了汇报。杨崧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软硬实力。项目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交叉利用综合观测、模式研发、数据构建、预测预警等研究方法,发展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以服务泛南海地区防灾减灾工作。
随后,各课题负责人和骨干就2022年度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和充分的交流。尽管受到疫情影响,项目2022年度仍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包括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引育了多位优秀人才和一批硕博研究生,更诱发了多项科研项目。项目目前已接近完成中期核心指标:建设海陆空天四基综合观测网并进行实时观测,开展南海季风实验;搭建完成海洋-气象-水文-环境一体化的超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泛南海多尺度海陆气相互作用及重大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变异机理。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吴国雄院士表示对季风日变化相关工作印象深刻,提出项目成员可以借鉴国际成果与资料,做进一步探索。梁建茵研究员肯定了项目的综合观测工作,建议加强总体规划,构建生态-海洋-大气联系更加紧密的观测网,同时也要推进数值模式方面的原创技术应用。此外,专家们进一步围绕项目目标、加强课题间的联系、推动项目成果的业务化应用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意见,为项目新一年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方向。
在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之外,参会人员实地参观了阳江海陵岛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和阳江市气象局山顶雷达站,并结合项目研究内容与当地业务人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学习,更加明确了项目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区域经济的立项意义。此外,一行参观了阳江市一中新落成的曾庆存院士馆,曾庆存院士成长和求学之路激励了在场的参观人员,他罕见的学术研究手稿更是启发了年轻一代的大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