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
首席科学家:
程晓教授 中山大学
团队联系人:
陈苓

研究背景

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各国应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

地球两极与全球变化关系密切,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极地问题已超出国家间和区域问题的范畴,涉及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命运,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

从科学前沿方面来说,极地冰冻圈是地球最大的冷源,其变化对于全球地表能量平衡、大气和海洋环流以及海平面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从技术前沿来说,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极地地区开展常规的观测和探测都非常困难,如极低温、极夜、冰雪、冰山和冻土等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威胁,因此对于先进装备制造、探测技术和工程技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上述领域的技术革新带来了绝佳的机遇。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极地蕴藏的巨量矿产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北极油气资源和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方兴未艾,北极海冰消退带来的北极航道开发机遇,这些都是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同时对于开展极地资源调查、航道开发和航运保障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研究目标

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团队将围绕极地快速变化机理及其对区域与全球气候和环境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建立自主的极地空-天-地-海一体化观测手段,研发自主的冰-海-气数值模式,实现极地自主观测与模拟数据的发布并得到广泛应用,力争在5年做到国际知名,10年内做到国际一流,成为我国极地研究的中坚力量,为提升我国极地事务提供重要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团队拟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

1.南北极海冰时空变化差异、驱动机理及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如何;

2.南极与格陵兰冰盖时空变化差异机理及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

回答上述科学问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如下:

1.建立南北极时空连续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研制自主的极地冰冻圈多要素产品;

2.研发适用于南北极的自主通用海冰数值模式,系统改进海冰表面如融池、反照率、湍流、雪冰的参数化方案,发展动力协调的海冰-海洋资料同化方法;

3.研发环南极的冰架-海洋高分辨率耦合模式,加强针对制约冰架冰盖预测能力关键过程的观测、模拟和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

围绕团队确定的关键科技问题,团队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极地遥感产品与大数据分析,包括国产遥感卫星极区气候产品研制;极地科学大数据协同分析关键技术。

2.极地海洋/海冰观测、模拟与预测,包括极地海洋与海冰观测研究;极地海洋与海冰模拟研究;极地海冰、海洋资料同化与长期预测研究。

3.极地冰盖/冰架立体观测与模拟,包括南极埃默里冰架立体观测网构建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南极冰架变化机制及其影响研究;格林兰典型冰盖-海冰系统关键过程综合观测与模拟研究。

图1 极地大气、海洋、海冰、冰架立体观测系统示意图

团队组建情况

对应前述三个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相应地组建三个研究团队,分别是:

团队1: 主要发展极地遥感产品和协同分析技术;

团队2: 极地冰盖冰架观测与模拟

团队3: 极地海冰、海洋观测与模拟。团队首席及核心成员简介请点击此处。

团队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团队(WG)设置及其相互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