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
首席科学家:
何建国教授 中山大学
团队联系人:
郭长军

背景介绍:

该团队建设目标和定位是建立国际先进的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体系,为国家海洋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汇聚若干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河口近海生态与资源保护利用科技骨干,形成在国际前沿领域具有竞争力的研究团队;瞄准河口近海和陆基池塘生态系统发生发育与演替前沿领域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大需求,在理论方法上突破微型生物驱动的海洋生态发生发育与演替机制,形成新理论、新认知;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方面,开发若干对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技术,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为区域千亿海洋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围绕微型生物驱动的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发育与演替规律及环境互作机制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两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凝练出2个研究方向:

1.珠江口微型生物驱动的生态系统及环境互作

1.1 微生物组与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

微生物是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驱动者,如陆源营养盐的利用及转化、碳氮固定、有机碳转化、温室气体的产生及其与碳氮硫和金属元素循环的偶合。利用高通量微生物组学、稳定同位素、微生物富集培养等技术及环境因子数据测定与通量分析,发掘河口和南海生态系统与碳氮硫及金属循环相关的关键物种、关键功能基因和关键代谢途径,揭示微生物驱动的温室气体代谢过程及其与碳氮硫和金属元素循环的偶联机制,探究微生物代谢与有机碳转化之间的关系,探究难降解有机质(RDOM)的组成与形成机制,进而阐明元素源汇关系与演替,并基于构建受控的大型设施(如海洋环境舱系统)的长期孵化研究来预测生态系统功能。

1.2 珠江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微型生物驱动机制

珠江口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大型生物(鱼、虾、蟹及海洋哺乳动物)和微型生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真菌、细菌、古菌及病毒),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微型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连接了各个食物环节,驱动海洋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并在维持珠江口和南海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18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ITS基因等分子标记及大型生物调查数据,通过分子生态学网络分析,了解其食物网结构,阐明各类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与演替,揭示微型生物在珠江口和南海生态系统的功能。

1.3 人类活动对池塘生态系统发育与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如陆源营养物(碳、氮、磷化合物)和污染物(重金属、POPs、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纳米颗粒、微塑料)输入的增加、经济动物养殖的发展及全球气候变暖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发育,导致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有害藻华频发、低氧区形成、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加速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通过微生物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发掘河口和南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关键功能基因和关键代谢途径并进行富集分离,揭示营养物、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及低氧区形成过程,阐明颗粒物在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环境调控机制,从而系统评估人类活动(包括全球变化)对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4 微生物生态学创新技术与微生物组工程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海洋生态系统全基因组测序和研发新的生物信息工具,结合河口和近海现有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多组学数据及建模分析,并利用合成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构建高效去除营养盐、降解污染物的合成微生物组,研发环境微生物组工程技术,修复河口近海环境。同时,研发河口生态系统人工智能介导的大数据、图像、监测、诊断技术,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2.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2.1 海水养殖良种培育关键技术

聚焦海水养殖鱼虾良种培育,重点开展南海区海水养殖重要种类的生长、抗病良种培育技术研发,挖掘鱼虾抗病性状遗传分子标记和抗病功能基因。

2.2 病害防控关键技术与健康养殖技术

围绕海水养殖鱼虾病害防控和绿色健康养殖模式,重点研发鱼类重要疾病的高效疫苗,创建重要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建立基于病害防控的绿色养殖模式,为我国海洋水产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

2.3 濒危及大型生物扩繁技术

针对濒危及大型海洋生物,如鲸豚、鲨等,突破系列保护技术,开展繁殖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行为学、病害控制、养殖管理、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等技术研究,为濒危及大型海洋生物的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主要为了解决以下两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红树林湿地微型生物多样性及其驱动甲烷代谢与碳氮硫循环过程的耦合机制

微型生物(病毒、古菌、细菌、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是红树林湿地食物网的基础,也是元素循环与能量传输的重要驱动者。红树林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活跃,在维持珠江口和南海生态系统功能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红树林湿地微型生物多样性及其驱动的碳氮硫元素循环和耦合机制不清。因此,本项目要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是:红树林湿地微型生物多样性及其驱动的甲烷代谢与碳氮硫循环过程的耦合机制。

2.海水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开展南海区海水养殖重要种类的生长、抗病良种培育技术研发;挖掘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及利用技术;研发鱼类重要疾病的高效疫苗,创建重要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建立基于病害防控的绿色养殖模式;研发利用微生物扩繁等再生技术。

团队组建情况:

1.团队组建方式

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领导和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根据珠江口微型生物驱动的生态系统及环境互作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2个方向,设2个功能研究室:

功能实验室1:由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10家单位43人组成。

功能实验室2:由中大五院、长隆集团、华南师范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大学等7家单位42人组成。

2.运行管理模式

团队成立执行专家组,组长由何建国教授和周集中教授担任,聚集国际领先人才队伍,预计总规模将达到100人,并培养一批国际先进中青年科研骨干力量,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学研究队伍。执行专家组每年召开至少2次的工作会议,确定团队的研究方向,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确定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协调、组织项目的实施,考核功能实验室的和团队成员的研究进展,负责团队成员的绩效分配。团队首席及核心成员简介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