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为中大海洋科学专业“代言”:登大船,去远方
来源:南方+客户端、中山大学
2021.04.30
923
分享到:

近日,我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对青年学子的专业选择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相关报道于2021年4月28日广东教育头条发布。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院士话“海洋”!

地球实际上更像是一颗“水球”,表面有70%被海洋覆盖。有专家估计,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对海洋人才的总需求量将超过300万人,可见海洋学科的就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陈大可教授(来源:南方+客户端  摄影:李细华)

“在读研以前,我从来没见过大海”

南方+:很多考生、家长最关心的是,海洋科学到底学些什么?

陈大可:海洋科学的综合性很强,国内外办得好的海洋学院都比较全面,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一贯主张,学海洋的学生,所有的基础学科都要学。

我自己是物理海洋学背景。传统的海洋学科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等,近年来,海洋工程、海洋技术也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学科交叉和融合,是海洋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擅长数学、物理、化学,还是对生物、地质、技术感兴趣,都可以在海洋科学里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南方+:中大的海洋科学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有什么核心优势?

陈大可:中大开展海洋研究的历史很长。1928年,中大地质学者朱庭祜等一行16人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调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西沙群岛进行科学考察。

中大海洋科学专业特别重视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学院编了国内首套系统性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材,已推广至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10余所涉海大学。

近年来,中大致力于打造海洋学科群,牵头建设和管理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学科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陈大可教授接受采访(来源:南方+客户端  摄影:李细华)

南方+:对高中生的理科成绩有要求吗?

陈大可:没有特别要求。数理化的基础可以在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逐步打牢。我们看重的是学生对海洋、对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对海洋强国战略的强烈使命感。

南方+:学生想研究海洋,但害怕晕船,怎么办?

陈大可:完全不必担心。我年轻的时候就晕得很厉害,现在完全不晕了。只要在心理上不紧张,勇于坚持,有很多手段可以缓解晕船问题。我在读研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到现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将近40年了,一点都不后悔当年的选择。

南方+:从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前景如何?

陈大可:国家对高层次海洋人才的需求很大,缺口达数百万人。要真正走到海洋科学的前沿去,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可缺少,所以近两年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有超过八成会读研,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就职。

中大海洋学院宽基础的培养能让学生全面成长。如2009级学生万蕊雪,本科毕业后到清华大学直博,2016年入选了全国仅5人的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在广东,中大海洋专业的学生遍布海洋研究和产业的各个领域。

“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很有限,海洋科研充满了机会”

南方+:您说过,要想了解海洋,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大海里去。

陈大可:中大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中大珠海校区毗邻南海,包括海洋科学学院在内的海洋学科群都在这里,南方海洋实验室也在这里。

中大海洋学科有很多大平台。6800吨的“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船将于今年10月首航西沙,未来还计划执行全球航次,我们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南方海洋实验室打造的中国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也将于明年底交付使用。

南方+:对您而言,海洋学科的魅力在哪里?

陈大可:人类现在对海洋特别是深海的了解非常有限,因为未知,所以海洋科研就充满了机会。我觉得这对青年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做科研的人总是想要有所突破,想要取得前人没有的成果。海洋能提供这样的舞台。

我年轻时选择做海洋有两个主要的理由:一是把大海想象得特别浪漫,二是觉得海洋科学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现在看来,当初的判断都是对的,我的海洋生涯不仅充满快乐和惊喜,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南方+:所以海洋代表了您对未知的渴望

陈大可:探索未知一直是我研究海洋的动力。仍然需要研究的海洋科学问题很多,包括海洋各种运动尺度之间的能量传递、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全球海洋环流的结构和成因、海洋与地球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等。这些问题我们这代人恐怕无法完全解决,有待年轻一代接力。

南方+:除了学术前沿,研究海洋也与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陈大可:海洋科学是一门战略科学,不仅关乎资源、环境、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而且关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们有团队专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容量和监测预报体系,直接为大湾区战略提供科技支撑;有团队研究和推广海水健康养殖的新技术,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还有团队研究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在突破海洋观测关键技术的同时,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来源:南方+客户端 海报设计:潘洁 )

(本文节选自中山大学、南方+客户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