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门户
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 社会服务
  • 仪器共享平台
  • 海洋数据中心
  • 海洋生物资源库
  • 海洋遥感大数据信息
    服务与决策中心
  • oa办公系统
  • 公务邮箱
  •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自主立项管理系统
  •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快速采购平台
  • 采购竞价网
  • 试剂耗材采购平台
  • 网站后台管理入口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 科研公告
  • 学术活动
  • 学术期刊(OLAR)
研究进展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我实验室北极航道研究成果被Nature杂志亮点报道
来源:南方海洋实验室
2022.05.31
997
分享到:

近日,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在地学著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题为“The Emerging Arctic Shipping Corridors(兴起的北极航运走廊)”的北极航道研究成果。该研究被选为杂志当期封面论文(图1),同时被Nature杂志选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进行报道(图2),题为“Even ordinary ships will soon be able to sail the Arctic seas”。

000.jpg图1. 2021年8月“雪龙2”号在北极高纬度水域(冰区)航行,未来北极高纬度水域航道的开通亦将成为可能2.png

图2.Nature杂志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报道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海冰发生了急剧衰减,北极航道的开通已经成为现实。相较于经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道(亚洲-欧洲),北极东北航道的航程缩短了接近40%,北极航道的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使其有望成为连接欧洲、北美和亚洲的重要经济通道。然而, 北极航道的航行安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限制, 如海冰状况、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等。

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从海冰厚度和密集度角度出发,经过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优选,并结合华盛顿大学PIOMAS海冰再分析数据,基于经典北极交通可达性模型(ATAM)和高时间分辨率海冰模式数据,预估了不同气候增暖背景下北极航道的可通航性。

该研究识别了影响航行安全和影响北极航道开通与否的关键海区,发现即使是在可持续绿色能源排放情景下(SSP126),对于普通商船(OW型)和具有一定抗冰能力的商船(PC6型)来说,北极航道的可通航性也将显著增加。

研究同时发现,不同排放情景下,尽管都是面积指数,但是夏季可通航面积的变化规律与北极海冰范围/面积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意味着北极航道的可通航性是由海冰厚度和密集度共同决定,单一的海冰范围/面积缩减不能准确代表北极可通航性变化。在极端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SSP585),当全球平均表面温度(decadal-averaged GMST)相较于前工业时代(1850–1900)异常达到+3.6°C时,PC6型商船能够在本世纪70年代实现全年通航。

3.jpg

图3. 2021-2100年,北极西北航道 [(a)图为概念图] 和欧洲航线 [(d)图为概念图, 包含东北航道(橙色箭头曲线)和中央航道(绿色箭头曲线)] 的年平均航行耗时(ST,实线)和逐年可安全航行总天数(ND,虚线)。(b)和(c)分别表示OW型商船和PC6型商船,从北美洲经由西北航道到达白令海峡安全航行所需的年平均最短航行耗时以及每年的可通航总天数;(e)和(f)分别表示OW型商船和PC6型商船,从欧洲经由欧洲航线到达白令海峡安全航行所需的年平均最短航行耗时以及每年的可通航总天数。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生闵超为文章的第一作者,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杨清华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刘骥平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舒启研究员,以及硕士研究生杨逸珺、周湘莹。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经费等支持。

原文链接:

1. https://doi.org/10.1029/2022GL099157

2.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封面链接:

https://doi.org/10.1002/grl.62455

3. Nature 亮点报道(“Even ordinary ships will soon be able to sail the Arctic sea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357-z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链接。


附件下载

上一篇科研动态 | 我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杭建教授收到多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谢信
下一篇我实验室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并非处于加强亚洲夏季风的最佳地理位置
[ 返回列表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中山大学海滨红楼海琴四号
分享到
------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中山大学 珠海市人民政府 珠海市科技创新局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珠海易网
Copyright © 202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珠海)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60455号-1 技术支持:易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