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我实验室创新团队揭示2020年6-7月“暴力梅”降水的大尺度环流差异及成因
来源:南方海洋实验室
2022.07.23
875
分享到:

我国长江流域位于东亚季风区,汛期降水具有明显的夏季风降水特征。在夏季风偏强年份,长江流域会出现持续性梅雨现象,导致当地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2020年6–7月,我国长江流域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强的持续性极端梅雨。这场极端梅雨事件造成了200多人失踪或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80亿元。以往的研究表明,在长江流域一带,2020年6月和7月的异常降水具有相似的分布形态。然而,我们知道6月和7月的大气环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使6月和7月异常降水呈现这种分布的主导因素也可能不同。这个猜想需要进一步证实。

从东亚的角度来看,我实验室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发现2020年6月和7月的降水具有相似的分布形态:长江流域发生极端强降水,南海、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降水偏少。但是6月这种南北反相降水分布的强度弱于7月(图1),且相应的大气环流也在这两个月表现出显著差异,尤其是东亚西风急流的位置。2020年6月,在高纬罗斯贝波列的影响下,西风急流向北移动,导致季风雨带向北移动,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南海、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降水减少。然而在2020年7月,明显的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有利于西风急流南移,其配合增强的西太平洋副高,加强了水汽向长江流域的传输,导致持续的极端梅雨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7月的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可能是与阿拉伯海和热带东印度洋的强暖海温异常有关。具体而言,由于7月阿拉伯海和热带东印度洋显著的暖海温异常强于6月,其通过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使得菲律宾海的反气旋辐散增强,导致明显的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仅出现在2020年7月。

01.png

图1  2020年6月(a)和7月(b)的降水异常。红色框为长江流域,蓝色方框为中国南部和孟加拉湾-西北太平洋一带,用于定于RDPI指数。淡蓝色圆圈圈出的是两个月存在明显不同的地方。(c)6月(红线)和7月(蓝线)的RDPI分布。

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4月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著名国际期刊Atmospheric Research上,题目为“Super East Asian monsoon Mei-yu in June and July 2020 tied to dissimilar-shifting upper-level westerlies”。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士生刘彩红为文章第一作者,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胡春迪副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杨崧教授等为文章的合作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经费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809522001995(阅读论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