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5日,正值珠海建市46年之际,珠海传媒以“向海向新,逐梦深蓝”为题,邀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党委书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综合党委书记刘梅,与珠海传媒集团记者、钟夏工作室主理人钟夏展开精彩对话。节目中,他们一同走进南方海洋实验室,探秘海洋科技创新前沿,探讨海洋经济跃进之路。
文字报道同步在5日《珠海特区报》刊出

开放共享,汇聚众多“科研利器”
南方海洋实验室位于珠海唐家湾,背靠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面朝一望无际的海洋,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先进的科研设施相得益彰。
在海洋生物资源库,一台-80℃的神奇“大冰箱”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它用于保存珍贵的海洋微生物菌种样本,其超低温环境确保样本活性。刘梅介绍说,海洋生物资源库拥有-40℃、-80℃、-196℃等多个温区的超低温设备,能精准储存种质资源、微生物、细菌、化合物等各类海洋生物样本,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海洋生物资源库
据悉,海洋生物资源库是南方海洋实验室重点建设的八大公共平台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储存量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洋生物资源自动化保藏库。“我们希望把全国的海洋生物资源汇聚在这里,面向全国开放共享,从而推动更多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涌现,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刘梅表示。
“科研利器”加持、顶尖人才集聚,正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跑”。南方海洋实验室目前已建设船舶运行管理中心、海洋数据中心、海洋生物资源库、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万山海上测试场、南海四基观测系统、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海洋遥感信息中心等八大海洋公共科研平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等领军科学家牵头,汇聚各类人才超千人,聚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同频共振,为海洋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科研大平台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更成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作为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南方海洋实验室在创立之初就实行“政府所有、大学管理”的模式,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努力建设成为海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际前沿研究中心。在刘梅看来,这种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融合了政府发展目标、中大学科发展需要和实验室功能定位,有效整合了各方优势,尤其是对多学科融合发展、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在海洋强国战略和“海上新广东”建设机遇下,珠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行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南方海洋实验室的使命更重,但步履更沉稳,信念更坚定。

“珠海琴”
通过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应用,一批科研成果已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例,实验室自主研发设计了“珠海琴”等三种低成本深远海养殖平台,目前已获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十几台的订单。其自主研制的多个高效鱼类疫苗及疫苗自动接种装备,已在珠海完成产业化示范应用。此外,作为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蓝海科技产业园有近10个项目入驻,助力珠海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构建。
“实验室的重要使命就是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础和潜力,我们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刘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