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门户
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 社会服务
  • 仪器共享平台
  • 海洋数据中心
  • 海洋生物资源库
  • 海洋遥感大数据信息
    服务与决策中心
  • oa办公系统
  • 公务邮箱
  •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自主立项管理系统
  •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快速采购平台
  • 采购竞价网
  • 试剂耗材采购平台
  • 网站后台管理入口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 科研公告
  • 学术活动
  • 学术期刊(OLAR)
研究进展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我实验室创新团队研究出基于多源数据的船舶溢油追踪新技术
来源:罗丹、杨劲松
2024.10.08
1224
分享到:

船舶溢油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但要找到和确认肇事者非常困难。为了找出溢油船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AR 图像、AIS数据、海洋流场和海洋风场数据,追踪船舶溢油源并找到疑似溢油船舶的新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个双向漂移模型,包括前向漂移模型和后向漂移模型。流程图如图1所示。第一步,在遥感图像上找到溢油区域,并转换为轨迹点。第二步,根据遥感图像的时间和溢油的位置,找到在溢油区域时间之前的AIS船舶数据,并结合当前海洋流场和海洋风场数据,通过前向漂移模型,得到遥感影像采集时船舶轨迹点的位置,计算船舶轨迹点与溢油轨迹点的相似度。同时,根据船舶轨迹点推算可能发生溢油的时间。第三步,结合当前海洋流场和海洋风场数据,利用后向漂移模型得到可能发生溢油时段的溢油轨迹点位置,并计算溢油轨迹点与船舶轨迹点的相似度。第四步,取两个相似度的平均值并进行排序,平均相似度最大的船舶轨迹为可能溢油轨迹,该船舶为疑似溢油船舶。

图1 整体流程图

将本文所提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图2为Radarsat-2卫星拍摄的中国辽东湾海域的溢油,分辨率为13.5 m×7.7m,图像获取时间2019-7-1,22:54:25 (UTC)。以遥感图像上的溢油区域为中心,收集区域在遥感图像采集时间前6小时内经过该区域的AIS信号,如图3所示。经过计算和最终排序,mmsi为412065000,船名为TAIHANG118的船舶轨迹与溢油轨迹点的平均相似度最大,判断该船舶为溢油船舶,该结果与实际报道是一致的。相关结果如图4所示。

图2 遥感图像上的船舶溢油

图3 溢油区域及通过该区域的AIS信号。黑色代表漏油区域,其他颜色代表船只轨迹。

图4 前向漂移模型和后向漂移模型的结果

研究成果于2024年8月在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发表,题目“A new ship tracing technology from oil spills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罗丹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杨劲松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鹏正高级工程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陈新副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郑罡研究员、任林副研究员、赵益智硕士和浙江大学李修楠博士。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项目、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上海交通大学深蓝计划基金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项目等的支持。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我实验室杨宇峰教授大型海藻项目团队在RSER期刊发表大型海藻负碳经济与环境修复交叉学科研究国际合作成果
下一篇我实验室创新团队发布南极各冰间湖逐日边界数据集
[ 返回列表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中山大学海滨红楼海琴四号
分享到
------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中山大学 珠海市人民政府 珠海市科技创新局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珠海易网
Copyright © 202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珠海)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60455号-1 技术支持:易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