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是威胁、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种海洋灾害。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压力,HABs频繁发生。海洋亲脂性藻毒素(Marine Lipophilic Phycotoxins,MLPs)是产毒微藻的天然产物,易累积于各种海洋生物体内,人类摄食含有MLPs的海产品易引起各种食源性疾病。海洋生物中MLPs的积累通常受其栖息地和饮食偏好的影响,珠江口是华南重要渔场,同时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然而,该地区的海洋中MLPs污染状况及其垂直特征尚未得到全面研究;此外,关于MLPs在海洋环境中各相的分配行为鲜见报道。
我实验室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香港都会大学校长、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林群声讲座教授团队研究了珠江口海洋环境中17种典型MLPs的赋存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环境分布行为(图1),以了解当前地区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共检测到9种MLPs,包括甲藻酸贝类毒素(azaspiracid1–3)、米氏裸甲藻贝类毒素(gymnodimine)、大田软骨酸毒素(okadaic acid)、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1–2)、扇贝毒素(pectenotoxin2)及虾夷扇贝毒素(homoyessotoxin),在表层和底层海水中Σ17MLPs浓度范围分别为545–12,600 pg L–1和619–8,800 pg L–1;在表层和底层悬浮颗粒物中的Σ17MLPs干重浓度范围分别0–294 ng g–1和0.307–300 ng g–1;及在表层沉积物的Σ17MLPs干重浓度范围为3.90–982 pg g–1。在珠江口(伶仃洋)处发现海水中Σ17MLPs的含量低于其他海域,并且Σ17MLPs浓度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根据计算出的分配系数,MLPs对水环境组分的亲和力为(从高到低):悬浮颗粒物>海水>沉积物。总体而言,珠江口中MLPs的分布和迁移与分配系数、有机碳比例和环境因素相关。
研究成果于2022年8月在环境领域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题目为“Occurrenc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artitioning behavior of marine lipophilic phycotoxin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林群声讲座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李静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团队骨干成员阮悦斐研究助理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
图1. Σ17MLPs浓度的空间分布:(A)表层和(B)底层海水(pg L–1);(C)表层和(D)底层悬浮颗粒物(ng g–1);(E)表层沉积物(不包括homoYTX)(pg g–1)。
该研究得到了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