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南方财经》采访实验室黎祖福教授:海洋牧场应加强经济性
来源:南方财经
2024.04.01
607
分享到:

原标题:养殖设备成本回收期长达35年,专家呼吁海洋牧场应加强经济性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梦璇 广州报道




“海洋牧场现在很热闹,但我们要考虑好项目的安全性、经济性、渔业功能和产业配套等问题,因地制宜发展。”3月28日,一场以“发展绿色能源 打造蓝色粮仓”为主题的海洋能源与海洋牧场创新技术研讨会在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召开。南方海洋实验室教授黎祖福从安全性、经济性、功能性、系统性四个方面,脱稿分享了他从业40年以来,对当下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黎祖福认为,推进海洋牧场发展,必须首先认真解决养殖设施中的鱼类安全性问题。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上述问题更是确保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前国内深远海养殖投入了超过50多台套养殖平台及装置,从现有技术、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来看,大部分装备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并且值得肯定。例如,去年7月台风“泰利”在湛江市坡头区南三岛沿海登陆,位于雷州半岛西部北部湾海域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海威2号”均抵挡住了台风正面袭击考验。




“然而,我们所强调的安全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考虑怎样保障养殖鱼类的安全。台风过后,很多平台养殖的鱼遭到了一定的损失,甚至达到了四五成。”南海是台风多发区域,台风带来的安全问题是南方发展海洋牧场必须应对的挑战。黎祖福认为,已投入使用的养殖平台不应该仅仅作为试验项目,而要真正发挥其养鱼的经济功能,促进产业发展。




黎祖福举了个例子。下水的网箱在长时间使用后会附着大量污物,若不及时清理,就会导致破网和鱼类逃逸的情况频繁发生。此前,“澎湖号”、“德海1号”和“海威1号”均出现过上述情况。因此,“海威2号”和“湛农1号”等养殖平台吸取了这一经验,改为采用双重网设计以解决鱼类逃逸的问题。




去年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召开后,多地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开工建设。从养殖装备的投入产出结果来看,黎祖福认为,在推广过程中,还要考虑海洋牧场发展的经济性问题,必须考虑成本因素与经济效益。




黎祖福算了一笔账。目前建设的养殖平台装备每立方米养殖水体经济投入大约在1000到2000元之间,有些可达到3000到5000元。“我们应以农业农村部推荐养殖的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的品种作为基础进行经济核算,例如养殖产量超过10万吨级的黄花鱼、海鲈鱼、金鲳鱼、石斑鱼等。”按照一立方水体投入1000元建造成本、每立方养殖水体产出10公斤鱼、每斤产量毛利为2元来计算,一年渔获最多可盈利40元/每立方米,不算上设备折旧、运营成本的情况,要25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




“从经济角度来看,海上养殖装置的投资回收期过长,风险极大。因为海上装置与陆地不同,如果无人养护和管理,短短几年就可能被海洋附着物覆盖,导致整个平台失效。”黎祖福表示,经济性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前期要做好准确的评估,如果超过7到8年无法回收投资,风险将变得极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经济实惠的养殖装置。




基于安全性和经济性,养殖装置还要充分体现渔业的功能性,也就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养殖作业人员用好平台养好鱼。黎祖福认为,养殖装置平台的设计既要提升养殖的效率,也要考虑日常维护的便利性,还要确保养殖过程的总体安全。




最后,要将海洋养殖视为一个系统性工程,从前端养殖到后端销售打造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系统。黎祖福称,虽然许多人都在谈论产业链的问题,但事实上,成功构建完整产业链的例子并不多。以湛江的恒兴集团为例,成立于1991年的恒兴集团集种苗繁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进出口贸易于一体,打造了“从塘头到餐桌的水产食品产业链”,并联合湛江湾实验室建立创新联合体,推进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建设。




“尽管恒兴已经打造成为全产业链运营的典范,但其运营过程并不轻松。”黎祖福建议,要以海上工业园区的理念来构建产业系统,推动陆海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包括参与养殖、运输、海上风电、冷链仓储、配套服务的主体等,抱团合作,融合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