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规划,提升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水平,总结海洋遗存勘测技术整合与研发的思与行,交流分享海洋考古与科技保护各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考古团队在广东省文物局的指导下,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广州打捞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和澳门城市大学,于2023年12月16日成功举办“气候变化与海丝申遗——海洋考古与科技”学术研讨会。会议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4号楼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气候变化与海洋考古之间的关系,交流运用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海丝文化的方法和策略。来自国内外超百名的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和政府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这一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与会领导与嘉宾
开幕式由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研究员主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院士、广东省文旅厅副厅长龙家有、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拿督颜天禄先后为会议致辞。
陈大可主任首先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定位及发展理念,并分享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希望能够激发专家学者们的创新研究,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致辞
龙家有副厅长提出了海洋科技与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并且呼吁在座的各位专家共同努力,促进海洋科技与考古工作的发展,保护海洋环境并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广东省文旅厅副厅长龙家有致辞
王时伟理事长讨论了海洋考古领域的重要性以及气候变化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威胁,并探讨了科技在海洋考古工作中的应用。指出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与海洋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致辞
颜天禄拿督向会议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并回顾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发展成果,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促进国际多边交流,为世界大同做出贡献。

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拿督颜天碌致辞
随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见证了南方海洋实验室与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签署“海洋考古遗产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签署合作协议
本次研讨会共四个议题,先后由魏峻研究员、牟伟高级工程师、王真真副研究员、李冠华副教授四位海洋考古团队成员主持。二十四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气候变化视角下,不同学科专业在海洋考古勘测、保护与利用作出了精彩的报告,为海洋考古技术的发展开拓全新视野。以下为会议主旨演讲和主题报告内容提要。
议题一:海洋遗存勘测技术整合与研发的思与行

魏峻教授主持
议题一由复旦大学魏峻教授主持。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肖达顺所长介绍了团队工作在围绕沉船搜索中,开展了海洋古沉船的粗扫与精扫工作,并在广东周边海域找到六条沉船线索和一处元代沉船遗物点;
中山大学海洋与工程技术学院贾良文教授基于海上季风、海洋沉积动力、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借助二维和三维数学模型,介绍了川岛海域的水动力及沉积特点,及沉船可能的移动路径和埋藏地点;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张纯研究员开展三维浅剖声呐系统研究,介绍了三维浅剖声呐基本功能的开发、技术指标等功能,并完成三维可视化海底地层结构;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洋事业部唐梓力部长介绍了无人艇搭载声呐设备在海洋考古中的探测实践,并对海洋考古探测对于无人智能装备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勘察测绘院吕邦来副院长论述了目前水下目标探测的主要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并重点介绍了磁力探测新算法的研究对水下目标探测的意义;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冯兆发馆长介绍了“南海I号”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并期望未来博物馆人才建设和文物活化利用取得长足发展,为推进陆海丝路互学互鉴作出应有的贡献。

议题一嘉宾报告
议题二:海洋文化遗产研究与海丝申遗进程展望

王真真副研究员主持
议题二由海洋考古团队王真真副研究员主持。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委会胡洋委员从文化传承、研究、教育、经济等角度着眼,点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意义与价值,并探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手段与方法。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陈筱副研究员介绍了宁波港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工作,从多维角度理解港口城市空间要素的复合性功能特征,港口城市布局与工业生产基地分布的复杂响应机制;
恒信东方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孟磊副总裁介绍了数字技术在助力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和研究的应用,并认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开辟了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
英国利兹大学韩雪飞博士后以 “红海计划”为例,阐述该港口的发掘史,港城的基础设施和近岸的海底发掘,呈现前伊斯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和贸易模式。

议题二嘉宾报告
议题三:水下文物考古发现与综合探测技术进展

牟伟高级工程师主持
议题三由海洋考古团队高级工程师牟伟主持。
山东科技大学罗宇教授介绍了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声学测绘装备课题组的工作,尤其是深海近底多波束测深仪和混合基线水声定位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科深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刘维研究员就如何实现全景三维探测,引入了多频三维合成孔径技术研发,海洋全景三维成像装备研制,并应用于水下悬浮、沉底和掩埋等目标探测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卫翀华研究员从水声学实验的需求出发,介绍了北冰洋海底观测的内容、模型、获取方法、实施过程、测试方法;
武汉科技大学王文武副教授介绍了水下探测的多传感器数据(声呐数据、水下电视、磁场、电场数据)的整合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王文明副教授基于智能调控技术,介绍了井下电动工具精细化智能修井关键技术及发展;
中电建(广东)工程监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孙红亮高级工程师介绍了海洋勘测考古的新方法发展,总结各勘测方法优缺点及典型解译特征,并尝试了水下机器人施工的新措施。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黄泽鹏馆员以近期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调查为基础,介绍了深海考古调查方法体系的思考与研究;

议题三嘉宾报告
议题四:气候变化下的海洋文物科技保护与修复

李冠华副教授主持
议题四由汕头大学副教授李冠华主持。
北京建筑大学刘临安教授介绍了澳门的历史发展与澳门文化遗产,并对澳门建筑文化遗产提出了新的认识观点;
西北大学杨富巍教授介绍了石灰质文物的保护材料及方法进展,为相关科学研究及保护实践提供思路;
西安市城墙管理委员会吴春副主任介绍了气候变化下的西安城墙保护管理制度,并概括了西安城墙的历史发展脉络;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王鉴兰副教授介绍了汉代漆纱髹漆技术的检测研究,实现了纺织品的功能改性,使残片中的丝织物达到了坚牢硬挺和防水的效果;
上海博物馆杨蕴副研究馆员介绍古陶瓷的修复分类,修复方法步骤,也宣传了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古陶瓷修复技艺”;广东省博物馆王阳馆员介绍了目前出水瓷器的脱盐工作的紧迫性,总结出了出水瓷器批处理脱盐技术的方法;
澳门城市大学黄广副教授结合中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介绍了澳门现存葡国瓷砖的样本选取方式、病理成因等研究结论。

议题四嘉宾报告
詹长法研究员为本次研讨会总结发言,指出与会代表的交流加深了气候变化视角下对海洋考古的认识,推动了海洋考古和科技的创新发展。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海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环境,传承人类智慧。这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海洋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推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国际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詹长法研究员总结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