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门户
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 社会服务
  • 仪器共享平台
  • 海洋数据中心
  • 海洋生物资源库
  • 海洋遥感大数据信息
    服务与决策中心
  • oa办公系统
  • 公务邮箱
  •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自主立项管理系统
  •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快速采购平台
  • 采购竞价网
  • 试剂耗材采购平台
  • 网站后台管理入口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 科研公告
  • 学术活动
  • 学术期刊(OLAR)
研究进展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我实验室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基于AI重建技术完成首个全球陆地太阳辐射基准数据集
来源:焦铂洋
2023.10.10
1029
分享到:

全球地表太阳辐射数据对于约束地表能量平衡估计至关重要。但由于目前全球地表太阳辐射观测站点稀少,数据共享能力不足,国际上尚没有一个全球地面太阳辐射基准气候数据产品。当前广泛应用的全球能量平衡档案(GEBA,由Martin Wild教授团队研发)在很多研究中充当了太阳辐射基准气候数据集的作用。但事实上,该数据集由于观测相对稀少且分布极不平衡,以及长期观测序列存在普遍非均一性等突出问题使其应用受到较大限制;而全球再分析和模式模拟数据等虽然能够较为理想地反映全球陆地太阳辐射的气候平均值,但对于气候变化的描述存在广泛的不确定性(Jiao et al.,2022)。因此,研发一个更为可靠的全球陆地太阳辐射基准气候数据集是一个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我实验室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李庆祥教授团队发布了首个全球陆地太阳辐射基准数据集。团队基于前期对太阳辐射数据系统全面的调研,评估了当前各种数据产品(观测、遥感、多源融合和再分析)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首先,以GEBA数据集为基础,系统整合了近10余年来全球科学家在太阳辐射均一化方面的最新成果,发展了第一个均一化的逐月全球陆地太阳辐射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再基于“完美”的全球再分析数据集,训练了较为合理的部分卷积神经网络(DNN)模型,并针对海、陆区域太阳辐射变化的差别,设计了合理的观测约束算法,重建了全球陆地均一化的、全覆盖(除南极地区)的5*2.5°分辨率的太阳辐射基准气候数据集产品(Jiao et al.,2023)。对比验证研究表明,该数据集在描述全球陆地太阳辐射的多尺度变化和空间模态方面具有高可靠性。

图1.重建前(黑色实线)后(蓝色实线)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SSR 年距平变化(相对于 1971-2000 年)

图2. 重建前(黑色实线)后(蓝色实线)各个区域陆地(南极洲除外)SSR 年距平变化(相对于 1971-2000 年)。




该数据集覆盖时间范围为1955年至2018年,用户可在团队建立的“全球气候观测和模拟数据平台”(www.gwpu.net)访问并免费获取相关数据。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论文第一作者为我实验室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李庆祥教授的博士生焦铂洋,通讯作者为李庆祥,共同合作者还包括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的Martin Wild教授,珠海气象局的苏昱丞博士和意大利米兰大学的Veronica Manara博士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海洋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建设经费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5194/essd-15-4519-2023;https://doi.org/10.1007/s00382-022-06222-3




附件下载

上一篇南海深潜综合科考航次新进展:牛落试验揭示海山神女虫的梯度分布特征
下一篇南海深潜综合科考航次新进展:中南海山沉积物黑碳含量和组成的垂向变异及其对深海碳埋藏的影响
[ 返回列表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中山大学海滨红楼海琴四号
分享到
------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中山大学 珠海市人民政府 珠海市科技创新局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珠海易网
Copyright © 202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珠海)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60455号-1 技术支持:易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