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栏
科普漫谈 | 冰雪南极:写给地球最纯净的情书
来源:海洋媒体实验室
2023.07.24
830
分享到:


它是科考圣地


蕴藏着环境生态的秘密


等待人类去解码




它是灵感源泉


象征着文明进步的精神


期待人类去共情




凭借这个连接科学与艺术的媒介


探寻人类与自然、与自身


和平共处的奇点





冰雪南极


是大自然写给地球最纯净的情书



图源:网络



海洋演说大会


南极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中国科学家在南极科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6月“致敬海洋科考 探索艺术融合”

海洋演说大会上

南方海洋实验室科学家陈剑桥

讲述了他在南极的科考故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前赤壁赋》苏轼


极昼与极夜的边界


南极地理名片



名称:南极,又称作第七大陆、白色沙漠


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1.5个中国)


形态:95%以上的面积是冰雪,平均厚度为2200米,最深达到4800米


最低温:零下89.2℃


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占全球淡水储备的75%


特点:寒冷&风雪,内陆是无生命痕迹的荒原



南极最美的景观之一就是极光,它承载了穿越亿万光年的相遇。极光实质上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巨大的放电现象,当从太阳来的带电微粒与极圈大气层中不同的气体分子冲撞时,会折射出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光,再点缀上光年外明亮的星星,就形成了瑰丽绚烂的极光。若是有幸看一场极光,便能领会“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意境。




图源:网络


冰盖是南极最浪漫的景观,它记录了跨越时空的对话。空气中的水在凝结形成冰雪时,会存储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信息,随后掉落在南极大陆上,通过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几十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一些浮冰从冰盖上掉落,随着海浪沉沉浮浮,它们经历了千万年的岁月,像远古而来的幽灵,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人们擦肩,或许也会沾染几分过客的温度,继续等待未来的遇见。



精灵与仙子的国度




自然风光以外,南极的生灵宛如一个个精灵和仙子,赋予这片无人区勃勃生机。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科考队员们最常见的企鹅有三种:巴布亚企鹅,因其眼睛上面有着像白眉毛一样的纹路和金色的嘴巴,又名白眉企鹅、金图企鹅,它是游泳速度最快的企鹅;帽带企鹅,它最具有“人文精神”,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不抛弃先天体格较弱的企鹅宝宝,而是与强壮的幼崽一起喂养抚育;阿德利企鹅,它的体型最小,为了生存有较强的攻击性,但近年来种族数量锐减,引人担忧。



海豹、海狮和磷虾也是南极的原住民,构成了南极的生态链,其中磷虾位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储备量非常丰富,大约为五亿吨。




南极的生物王国还有一种神奇的物种,叫做地衣。它不是植物,而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一年生长的长度不超过0.1毫米。地衣喜光,耐寒性和耐旱性极强,生命力旺盛,可以延续几百年的寿命。另外,地衣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可作为空气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



南极地衣——松萝(来源:周启明)



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确保南极地区考察的自由;禁止一切军事性质的活动、核爆炸以及处理放射废物。条约以世界和平、科学发展为愿,共同遵守。


——《南极条约》主要内容


地球的呼吸与脉搏

如果把气候看作地球的呼吸,海洋看作它的脉搏,那么南极在这之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考察南极冰盖中潜藏的气候变化规律,科学家更可以通过对南极海域的探索掌握洋流的运作、生态链的演变,进一步完善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世界和平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与人之间。1959年12月《南极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推动了人类世界的和平,12个国家共同承认南极的全人类共有地位,实现了科学考察的平等性,推动了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对南极科考的开展在外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增强并巩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



华夏民族的南极越冬

目前,3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大约50个站点。1985年,中国的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落成,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使中国从以前《南极条约》的缔约国变成了协商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利由发言权扩大到投票权。


南极长城站(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此外,我国在南极还建有中山站,泰山站以及地势海拔最高的昆仑站。其中,中山站和长城站常年有人越冬,但是昆仑站和泰山站由于环境过于恶劣,只有在夏天才能开展科考作业。



南极昆仑站(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那么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越冬都做些什么呢?历年来,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持续开展冰雪和空间特殊环境等业务化观测内容,包括海洋环境要素,生物生态等学科的定时定点采样工作;围绕南极多圈层相互作用,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等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世界公认的科研成果。




与此同时,科考团队还负责对南极科考站点的设备运营、维护与修理,做好中国极地事业的后勤保障工作。此外,科考团队积极团结国内、国际优秀科研团队在南极站点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我国的科学强国发展道路。


若如成功,你获得的唯有荣誉;若如不成功,你获得的也是荣誉。




——《南极之南》毕淑敏


南极荒原的摆渡人




去往南极的探险家、科学家们,就像是穿梭于极地荒原与人类世界的摆渡人,历经困苦与磨难,将科学与进步带给世人。这其中,最闻名昭著的故事当属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之间的“南极第一人”之争:于阿蒙森而言,是胜利的荣耀;于斯科特而言,是生命的奉献。我国科学家秦大河也曾参加国际探险队,从最遥远的路线横穿南极,总行程近6000公里,耗时220天;他甚至在临行前敲掉了十颗牙齿,以免牙痛影响整个行程。




在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员陈剑桥老师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南极科考的更多细节。

陈剑桥老师的


✦南极科考日记✦




时间:去往南极之前


日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会组织我们(科考队)进行生存技能方面的专业训练,比如滑落停止,垂直攀登,挖雪洞,雪地露营等。在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环境中,防滑垫和睡袋是雪地露营时有效保持体温的工具。


时间:去往南极途中


日记:我起初以为是坐船去长城站,听说过“魔鬼西风带”时船晃得很厉害,所以做了很久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一路上都是飞机。我们从北京飞往法国巴黎,到智利的圣地亚哥,再到最南端的城市蓬塔阿雷纳斯,之后飞跃德雷克海峡,最后到了乔治王岛,飞了很久。


时间:南极科考工作进行时


日记:我的工作主要是气象方面的探空观测、仪器维护和采样、以及海洋气象预报,每天早上6:20起床,在7:00把观测的数据发给世界气象组织,一年365天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工作中最困难的,一方面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另一方面是碰到南极变化无常的极端天气。


时间:南极的暴风雪来临


日记:真的非常害怕,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室外没有灯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楼栋在摇,桌子在晃,外面鬼哭狼嚎一样。但是我们的工作不能停,风过大的话就叫几个队友一起,抓着绳子爬到工作的科研栋,大家都是相互帮助着过来的,保证气象观测工作的进行。






中国南极的科考精神




“爱国、求实、创新、拼搏”是屹立在长城站的中国南极精神。




短短八个字,凝练了几十年来南极科考队员们横渡汪洋、远赴险地的壮举;描绘了他们“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追求;彰显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仰。南极精神,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科学家们的尊敬和歌颂。

















南极,是写给地球关于和平的情书


《南极条约》


维护了世界各国的科考自由


南极科考


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万物相处的归途


蓝图中描绘了美美与共


融洽共生的制衡艺术




南极,是写给地球关于守护的情书


千万年来南极默默调节着地球的气候


然而极端异常的天气


却反映出它早已不堪重负


呼吁着与南极


从单向度的守护变为双向的奔赴




南极,是写给地球关于纯净的情书


展现了宁静与祥和、自洽与慰藉的态度


让我们的心灵


栖息在这人世间最后的一方净土


追求南极精神背后


隐喻的止于至善、全力以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