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南方》杂志作为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党刊,今年第13期推出《教育强省筑基石》专题策划,报道了南方海洋实验室等单位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该报道已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广泛转载。
广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布局高等教育,支撑创新提速,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实习生/孙雨桐 发自广州等地
◎本文责编/林若川
中山大学学生在南方海洋实验室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989大学”火了。这个夏天,广东工业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上演热血逆转,以87∶83的比分战胜清华大学队夺冠的消息热爆全网,广工第一时间给全校师生“加鸡腿”也上了热搜。
而广工的“宝藏”不止于此。近年这家省属理工科大学科研接连取得突破,产教融合为“制造强省”输送人才,切实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这也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鲜活表现。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将“创新”作为“三大动力”之一,新一轮创新驱动将会对科技和人才有更大、更高的需求。
高等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的“快变量”与“加速器”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凸显,广东正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布局高等教育,支撑创新提速,推动高质量发展。
应广东产业之需
广工的速度不仅仅体现在篮球场上。
最新一届广州车展,广汽埃安百公里加速1.9秒的AI超跑惊艳全场。广工机电工程学院2022届学生邓铭煜,在校时就由校企联合培养,毕业后作为埃安员工参与这款纯电超级跑车Hyper SSR的线体改造;“传祺班”多名学生参与了影酷、M8宗师等车型智能座舱的检证及验收等工作,助力新车型新平台软件成熟上市。
本科生如何参与新车研发?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广工模式”提供了答案。
2021年,为落实学校“1+2+3”攀撑计划,加强产教融合,广工与广汽埃安签署《本科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设立“3+1”模式校企特色班—埃安班,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精神的“EV、ICV”新能源复合型人才。
“埃安班”学子以研究微课题为依托,采用一对一导师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对应领域专业理论知识等基本方法与工程化能力,搭建起全景式汽车技术视野。学子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入职广汽埃安,进入研发、工艺、智造等领域,深度参与新车型项目。这样的模式也获得了企业和市场的深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7.3∶39.9∶52.8,广东为4.1∶40.9∶55.0,这就要求本土高校必须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需求,培养更多面向服务业、制造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广工作为省属理工科大学“长子”,几十年来培养了45万名毕业生,其中超过92%的毕业生选择在广东省就业,80%以上奋战在产业一线,当下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等重大战略做好人才培育。
“国家发展需要什么,广东发展需要什么,广工就努力贡献什么。”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常常提到这句话。近年来在省里的支持下,广工新办了不少基础学科专业,铆足劲继续做优做强工科,同时大力发展理科、融合医科,补齐学科短板,实现理工医交叉融合“冲一流”,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广东在新的高度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提供“广工支撑”。
服务战略新发展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紧跟产业跑”,还要在战略发展中“带头引领跑”。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省委提出再造海上新广东,海洋科学海洋经济迎来新机遇,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登上‘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在我们心里埋下了一颗‘吾承重器创未来’的种子。”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才亮,日前和同学们登上这个“国之重器”,零距离了解CTD、生物拖网、A型架、柱状活塞取样器等现代科研设备。而他们的师兄师姐,去年就曾乘船参与出海科考实习。一批又一批的海洋人才从这里输送出去,成为海上新广东的有生力量。
“登大船,去远方。”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曾这样为中大的海洋科学专业代言。这个“政府所有,大学管理”的实验室,利用中山大学强大的海洋大学科群优势,组成实验室最重要、最稳定的科技创新力量,通过联合培养、柔性引才等,汇聚科研攻关力量。
实验室前沿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贺志理教授是环境微生物组学领域国际权威专家,于2017年回国在中山大学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环境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2022年3月加入实验室,组建了一支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优秀青年人才为主体的海洋微生物组学团队。其中,团队核心成员颜庆云教授为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杰出人才,长期从事水体和肠道等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
“团队以高端人才为牵引,结合共建单位优势资源,现与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0余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方向—微生物组学。”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目前依托实验室已建成的海洋生物资源库等八大公共平台,通过微生物多组学、大数据分析等国际先进技术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研究型的海洋人才由此成长起来。
而这种创新机制,也为战略新发展厚植了人才培养的沃土。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
以经济社会的高水平发展为基础,广东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有效增加创新人才供给。
目前,省内普通高校达162所,总量位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
广州大学近年迎来新突破,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摒弃“摊大饼”式的综合性,追求“小巨人”融合的综合性大学。广州大学将制定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包括提升高峰学科高原学科交叉特色学科水平、打造六大一流专业方阵等,有力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16个科技小院,分布于全省各地,涉及水稻、花卉、水产、果树、蔬菜、家禽、畜牧等多个产业领域,推动当地产学研政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实施“新农班”“丁颖班”“永根班”等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争取在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和行业领军人才上早出成果。
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技术+师范”已成为培养“双师型”工匠之师的“金字招牌”。学校协同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教育、民族学三大学科高峰,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双师型“工匠之师”、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广东正在积极打造高质量的分类发展体系,加快“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同频共振,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加快培养各类专业紧缺人才。高等教育集群呈竞合发展趋势。
“正在经历第四次世界科技革命的今天,科技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已进入深度融合的时代。”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分析,“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更强调与各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相适应的多样、特色发展,进而实现整体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要义所在。”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广东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为激发创新动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