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门户
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 社会服务
  • 仪器共享平台
  • 海洋数据中心
  • 海洋生物资源库
  • 海洋遥感大数据信息
    服务与决策中心
  • oa办公系统
  • 公务邮箱
  •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自主立项管理系统
  •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快速采购平台
  • 采购竞价网
  • 试剂耗材采购平台
  • 网站后台管理入口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联系我们
人才队伍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资讯速递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之声 科普专栏
科学研究
研究进展 科研公告 学术活动 学术期刊(OLAR)
党群园地
党建工作 群团风采
创新团队
海洋科学基础理论 海洋安全保障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前沿中心
极地海洋组 模式开发组 海洋微生物组 海洋碳化学组 人工智能海洋学组 中小尺度海气过程组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组
公共平台
船舶运行管理中心 海洋遥感信息中心 海洋数据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库 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 万山海上测试场 南海四基观测系统 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
人才工作
菁才招聘/博士后招聘 研究生培养 人事公告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 科研公告
  • 学术活动
  • 学术期刊(OLAR)
研究进展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进展
我实验室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揭示2017年台风卡努期间闪电活动与台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来源:南方海洋实验室
2022.10.21
1721
分享到:

我国位于西太平洋沿岸,平均每年遭受约7个台风袭击,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尽管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强度预报的准确率仍然较低。以往的研究表明,对台风增强机制认知的不足是影响其强度预报准确率的可能原因之一,与深对流、强上升气流和强降水活动密切相关的闪电活动对于台风强度预报台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基于多源观测数据,我实验室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创新团队探究了2017年台风卡努期间闪电活动与台风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从分析闪电活动的时空演变的结果来看,闪电首先发生在距台风中心较远的外围雨带中,随后集中在台风内核区(100 km以内)。从时间上来看,距台风中心500 km范围内的闪电活动随着台风强度的增强而逐渐减弱,而内核区的闪电活动在台风最强时刻前11小时才开始发生,这意味着内核闪电的爆发与台风卡努最终的增强阶段相重合,内核闪电爆发的结束可能是台风增强阶段趋于终止的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核闪电主要位于最大风速半径以内,首先出现在下风切左侧象限,随着台风的增强,内核闪电呈现出气旋式(逆时针)旋转特征,闪电活动向上风切左侧象限扩展。结合前人研究可得,由于闪电活动是对流活跃发展的产物,闪电活动的这一气旋式旋转可能通过改变台风最大风速半径以内非绝热加热分布的对称性来促进热带气旋的增强发展。

0c0a75d27968e5a49ec6beb759907493.jpg

图1 (a)台风卡努期间距台风中心500 km范围内逐3小时闪电的时空演变。(b)台风卡努的最大持续风速(蓝线)、最低中心气压(黑线)及逐小时的闪电频数图(柱状图)。其中黑色柱状对应500 km范围内的全部闪电,品红色对应100 km范围内的闪电。(c-e)内核闪电爆发期间(14日20时至15日09时)逐小时闪电相对于垂直风切变的空间分布。


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9月发表在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上,题目为“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yphoon Khanun (2017) during Intensifica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生刘甫为文章第一作者,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翰副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南方海洋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经费等的支持。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揭示ICESat卫星和Envisat卫星南极冰厚遥感数据差异原因
下一篇我实验室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利用无线电探空研究揭示了云垂直结构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
[ 返回列表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OLAR官方公众号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中山大学海滨红楼海琴四号
分享到
------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中山大学 珠海市人民政府 珠海市科技创新局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珠海易网
Copyright © 202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珠海)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60455号-1 技术支持:易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