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喜讯!我实验室获批建设“伶仃洋海洋牧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来源:科技发展部
2022.12.14
762
分享到:

近日,我实验室牵头申报的2023年度平台基地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伶仃洋海洋牧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立项,资助经费为300万元。该项目是我实验室获批建设的首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参与单位包括中山大学、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现自然资源部珠海海洋中心)。我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库执行负责人朱志明高级工程师担任项目负责人,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何建国教授、前沿研究中心海洋微生物组首席研究员贺志理教授为学术带头人。

伶仃洋海域面积约2100km2,位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汇聚珠江流域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是南海、珠江和陆域间的过渡区域,兼具红树林,湿地,河口,浅海及深海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是我国南海渔业生物重要的索饵、产卵繁殖场所和重要的传统渔场。该项目拟聚焦伶仃洋海洋渔业资源生物形成和演变机制及其与水生态环境要素时空变化耦合机制的科学问题,瞄准国家海洋牧场建设重大战略方向和保障食物有效供给的大食物观,依托我实验室建设的海洋生物资源库、港珠澳大桥断面观测系统、万山海上综合测试场等海洋科技公共平台以及两家合作单位的优势科技力量,建立集“岛基观测站—海上观测断面—岸基实验平台”三位一体的伶仃洋海洋牧场科学观测研究网络,通过持续稳定监测伶仃洋水文与水生态环境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观测并探明伶仃洋渔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及分布特征,揭示伶仃洋鱼虾蟹贝等渔业资源形成、演变及其与水环境生态的耦合机制,开发海洋牧场观测、构建关键理论与技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服务广东省海洋牧场高质量建设和珠海市现代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图1.png

图1. 伶仃洋海洋牧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术思路与科学问题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广东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服务于生态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学和农学等领域创新发展,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我实验室参与申报的“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广东省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碳中和科学数据中心”也获批立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