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验室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李庆祥教授团队基于自主研发并被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采纳的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评估指出:即将结束的2022年几乎肯定继续维持为极端高温年份,全球快速变暖仍在继续。
2021年8月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IPCC 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过去40年中每一个10年都比有观测记录以来任何10年都更暖,2011-2020年平均比工业化以前水平(用1850—1900年平均代替)已升温1.09 ℃,使得未来达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的空间进一步压缩。该结论是基于目前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5个全球基准表面温度数据集(其中美国3个,中国和英国各1个)及其衍生数据集得出来的。来自中山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China-MST;http://www.gwpu.net/)就是唯一来自中国的全球温度基准数据集,该数据集在收集了1850—2022年以来全球陆地气温数据并整合了近10年来若干个国家和区域的相关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合英、美、加、澳等专家群体,创新数据集重建方法和参数、重建不确定性评估模型得到的最新研究成果。2022年,团队又基于北极地区两种冰面面积参数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表面温度数据进行了集合重建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其在北极地区的数据质量,降低了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水平。
前期一些研究和相关专家指出,近2~3年来连续出现的拉尼娜事件,已经给全球很多地区带来了相当显著的气候影响,也有可能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脚步有所放缓。近日,李庆祥教授团队采用上述自主研发的数据集对2022年1—11月全球温度变化进行了认真盘点,并初步预测了2022年全年平均温度。他们的结果发现:在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年份中,2022年全球温度位居第6最暖年份(仅低于2016、2020、2015、2019和2017等年份);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有9年出现在最近10年(2013—2022)中(过去的9年(2014—2022)即为全球最暖的9年);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与近10年(2013-2022)平均温度十分接近(高于IPCC AR6评估时的2011—2020平均值约0.04°C),相对于工业化以来升温幅度已达1.13°C(图1)。从1979-2022年全球表面温度变化趋势空间图(图2)来看,几乎全球所有陆地区域都保持着显著的增温趋势,尤其以北半球陆地为增温最为明显,北极区域的冰面重建温度显示出最为显著的增暖区域。上述结果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外部辐射强迫的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当然最终结果还需要在本年度结束后用完整的观测数据进一步确认。
上述结论意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紧迫性并未减轻。同时,科学认识和把握全球变暖事实和趋势,未雨绸缪,将为未来实现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周密部署提供有利的科学支撑。
附: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相关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China-MST)免费下载地址:http://www.gwpu.net/;
(友情提醒:数据集涉及多个重建版本,各自针对不同应用目标,最近也发现个别机构误用该数据集,故提请正确使用。如有疑问,请与研发团队负责人联系)。
1850-2022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距平(基本时期为1961-1990年平均)
1979年以来全球变暖趋势的空间分布(单位:℃/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