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极地与深海科技青年学者论坛第四轮通知
来源:
2019.10.16
1754
分享到:

由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山大学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承办的粤港澳极地与深海科技青年学者论坛,定于2019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论坛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面向2035的海洋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研讨拟发展的极地观测与可持续利用核心关键技术,包括极地环境多圈层要素卫星遥感探测技术;极地海洋自动观测与平台组网技术;空间目标与空间环境的极区识别与感知技术;南极冰盖冰快速钻探原位测量与冰下基岩钻探取样技术;南极磷虾泵吸高效连续捕捞与极地生物资源高值利用技术;北极航道利用与航行保障关键技术;极地矿产和能源资源探测与评估技术;极地绿色运输保障关键技术;南极航空体系构建与遥感探测关键技术;极地低温建材与绿色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

烦请报名参加论坛的人员,填写《粤港澳极地与深海科技青年学者论坛参会回执》。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与拨冗出席!

联系人:胡越,13269406684,sysuyuehu@163.com。

主办单位: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实验室

会场地址: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


陈显尧

陈显尧,男,生于1973年10月。199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极地海洋与全球气候,自适应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等。

2018年8月3日,被列为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个人履历

1992-2002,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球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2002-2003,访问学者,丹麦工程大学;

2003-2008,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和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2008年 访问学者,中国台湾中央大学自适应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2009-201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2013年 访问学者,美国华盛顿大学;

2014年至今 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及成果:

主要从事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包括海洋年代际变异机制、海气相互作用、全球海平面变化、极地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等方面。揭示了海洋热量分配对气候年代际变异的调控作用,提出了关于1998-2012年间全球气候变暖“减缓”的一种新机制;发现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是导致近十年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指出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关键过程正由热膨胀转变为冰盖融化;揭示了观测数据中太平洋PDO与ENSO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为认识太平洋年代际变异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近五年来在Nature、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Climate等杂志发表论文14篇。


阳凡林

阳凡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海洋测绘学科带头人,自然资源部海岛(礁)测绘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海洋测绘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洋测绘工程实验室建设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测绘、大地测量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方面,获得了系列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1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被SCI/EI检索的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目前兼任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分会副会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军委“海洋环境技术”国防科技专业专家组成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工程勘察与测绘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水运专用计量器具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海洋测绘》、《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项目和奖励评审专家,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或行业)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或行业)教学奖励4项;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海洋测绘学科发展突出贡献奖、十一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优秀青年科技创新贡献奖、山东省测绘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清华

教育经历

2000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学士;

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专业硕士;

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德国不来梅大学,环境物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4年7月至2018年4月,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工作,先后任助理工程师、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室副主任、研究员等职务;

2018年4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6月至今,中山大学重大平台建设处副处长(挂职);

2018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洋气象系(筹)系主任;

2019年4月至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助理。

其中参与4次极地现场科学考察:

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参加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越冬),承担气象观测预报任务;

2008年7月至2008年9月,参加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承担海冰观测任务;

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越冬),任科考班长;

2017年7月至2017年10月,参加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大气海冰调查队队长。

科研方向

目前主要从事海冰-海洋资料同化和数值预测、大气-海冰-海洋相互作用、极地天气和气候系统、海气通量观测和参数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极海冰预测研究”(41922044,2020-2022);此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德国教育研究部中德海洋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

人才计划及获奖情况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2019年,上海市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5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2015年,中国极地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4年,全国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

2014年,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先进工作者;

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

附件下载